IMG_8956

紀念 Leslie( 2017) - 談抑鬱

14 年前的今天,Leslie 由文華東方酒店廿四樓一躍而下,真正原因相信只有他和老天爺知道,然而傳說一直說是跟抑鬱症有關。

Depression (抑鬱症),已經愈來愈普遍。隨機在路上找個人,要找覺得、或被斷症,以及吃過抑鬱症精神科藥物的,不是難事。一說 Depression,有點「認識」的常人很自然就會想:「啊, Serontonin (血清素)咯!」

在我最近看由 BBC 印製一本關於很多腦部研究報導的合訂本 “The Amazing Brain”,其中一篇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裡面清楚指出,認為抑鬱症跟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失衡是不合時宜的想法,而傳媒一直太草草解釋及簡化了 Depression,讓大眾覺得只要把血清素加碼便能搞掂。血清素 - 也許只是其中部分的影響,然而卻不會是唯一存在的問題。而說真的,如果真的這麼簡單,這麼多年來就不會對服用的很多人依然沒起到作用吧?!報導也指,傳統血清素抗抑鬱藥(SSRI)對服用人士有效率,少於一半。精準點來說,在第一次服用傳統 SSRI 少於一半有反應,而多至三分一人士對市面任何此類藥物沒有反應!

再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我看的資料主要是 BBC 專業製作,而非我平時看那些擺明對傳統醫學非常很有意見的讀物。對於奉行多年自然療法的我來說,好直接地又聯想到是藥廠跟有關有影響力部門互相勾結互相拿好處而繼續以毒來荼毒人類的陰謀論 …  是的,愈是探討,愈會覺得恐怖 。以下這比喻也許大家可以有更深的聯繫與體會:藥廠推出的藥物、疫苗等跟香港政壇、以致最近下屆特首如何於選舉中「脫穎而出」的情況非常類似。懂了嗎?

其實過去多年來關於抑鬱症的研究顯示,Depression 是神經網路受到干擾,當中牽涉多個神經傳導物質、神經調節物質和區域等。而我對牛津大學精神藥理學教授 Professor Phil Cowen 對抑鬱症的看法以及去年皇家精神科醫生學院發表的研究更可說是不能同意更多,因為跟我過去探討人體和人生的各方面都非常一致:

 

1)失衡

Limbic System (邊緣系統)裡面的 amygdala ( 杏仁核)過度活躍,負責調節的 Prefrontal Cortex (前額葉皮層)則活動不足。換句話說,有過多的恐懼從腦的底部湧上,但腦部上層的控制裡有不足,最後就是看什麼也很壞透。

2015年瑞典 Uppsala University 一份研究指出,其實導致情緒問題(尤其是恐懼症和焦慮症)是因為血清素在杏仁核偏高而不是太低,若然我們為腦部提供更多的血清素,有機會為一些患者帶來更焦急和恐慌的情緒,令抑鬱的更抑鬱。

2) 負面的偏見

 抑鬱症有很大部分是基於患者對死亡、悲慘事件的感知,而非單純體驗的本身。換句話說,患者偏向集中看生命中所發生的「壞」事。

3)炎症

一如我對大部分疾病的認知,The Royal College of Psychiatrsits 研究指,抑鬱症背後原因是因為身體發炎!大概三分一抑鬱症患者血液是有提升的發炎症狀,而他們對傳統抗抑鬱症藥也偏向沒有反應。導致炎症是因為體內會產生一個叫 cytokines 的分子,但我們遇到情緒壓力時,這份子也會傳送到腦袋導致 neuro-inflammation (神經發炎)。

 

我不是傳統西醫也非精神科醫生,不過從以上三點,可以聯繫到一些我平時做自然療法健康諮詢及 Life Coaching 的見解:

先說說上述提到 Limbic System (邊緣系統)的失衡。這個系統,剛巧正正就是為什麼一直說療癒級精油對平衡身體能發揮作用的地方。它儲存了我們大量的情緒,也負責 fight or flight (戰鬥或逃跑反應),繼而控制我們身體其他反應如情緒起伏,荷爾蒙分泌,疼痛反射等等。 由於 Olfactory Bubl (臭球)跟這個系統非常靠近,當我們聞到精油,其份子會轉化成 electrical impulses(電脈衝)由臭球再遞送到邊緣系統。視乎所聞精油本身的療癒價值(刺激、平和、鎮靜、平衡之類),當精油分子被傳送到邊緣系統及 Hypothalamus(下視丘)便會收到相關的頻率訊息輸入,繼而發揮其作用。除此以外,這過程也有機會會牽動一些往事及當時的情緒(很多時候跟傷痛有關,因為那味道或那頻率已經植入了腦部的長期記憶系統。這個在卡通電影 Inside Out 《腦筋急轉彎》/《反轉腦朋友》也深入淺出解釋得很容易明白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聞到某些精油味道時候,那些不堪回首的回憶或體驗就再度 kick in,引起 fight or flight 的生理及心理反應。

至於看待事情負面的偏見,根據牛津大學心理學教授 Professor Catherine Harmer 說說,抑鬱症患者負面的偏見只會保持抑鬱症狀,而有抗抑鬱藥物時可以打斷這個循環,讓患者加速用正面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從而令病情有穩健的進步。在她的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 B” 研究,非抑鬱症患者服用這些藥物也同樣能夠較容易激起正面的資訊。如此推斷,其實只要令患者的心態和觀點轉移,便能夠產生很不一樣的效果。但至於是否需要出動到藥物才能達到這個轉移,作為一個 coach,我對此是有保留。在我親眼見證過的很多真人真事個案裡面,往往只需要當事人有承諾及願意去察覺和穿越,並尋找到合適的輔助方法,能脫離藥物及康復也大有人在的。

最後,如果抑鬱症是跟炎症有直接關係,那麼,從飲食及生活習慣著手,多吃鹼性食物、真正有效的保健品(核心:益生菌、Omega 3、維他命B-50 Complex、維他命 D,可再加:Zinc 鋅 和 Magnesium 鎂),以及運動或有機會可以協助舒緩。然而要注意是,倫敦大學的 Glyn Lewis 教授指,對於亞嚴重鬱病患者,簡單做做運動並不是有效的干預。

這世上還未出現絕對單一的靈丹妙藥來處理抑鬱症,而這個症以及人體本身的複雜程度相信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才能作出有效支援。本人無意教唆說有病千萬別吃藥,然而眼見現在的香港人,動不動便去找醫生處方血清素來吃,是非常值得反思的現象。

最後,我相信,情緒病患者最需要的治療,是被愛與關懷,以及能夠把心中鬱結釋放及放下。

就在「哥哥」離開我們 14年的今天,讓我們好好檢視如何無害地照顧我們的身心健康。

哥哥,想你。

聲明:本人無意就本網站及本文章取代任何專業醫療人士的醫療意見,亦不擬作為醫療診斷或治療之用。如身心出現任何症狀,應及早找專業醫療人士作出診斷,再負責任自行選擇醫療的方法。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You may use these HTML tags and attributes: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